锐意进取收获硕果累累。“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主要指标居全省前列,为奋力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建设“智造名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跨越式发展,数字经济成绩亮眼
“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总量快速增长,2016年至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9.7%、9.0%、8.8%、8.9%,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预计增速为4.5%左右。预计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较2015年增长0.61倍,年均增幅10%。五年来,我市工业总量始终稳居全省第二。
“十三五”期间,我市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战新产业迅速成长。预计2020年以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为主导的四大支柱产业产值较2015年增长0.57倍,年均增幅9.5%,贡献了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时,以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为代表的十大战新产业初具规模,产业集聚效应愈发显著。“十三五”期间战新产业产值平均增幅预计为17.8%,是2015年的2.3倍,占规上工业产值的41%。
另外,我市以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抓手,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全市建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60家,180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30家企业入选省级试点示范,12个项目获批国家级试点示范。各行业头部企业培育了一批成长较好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包括三只松鼠食品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中联农机云谷农业云平台、海螺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奇瑞汽车大数据云平台等。
我市还积极实施“企业登云”工程,推进1544家中小企业“登云”,建成“智慧企业”2160家,逐步实现企业业务系统全面向“云端”迁移。另外,大数据产业发展初见规模,芜湖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已经实现三七互娱、易酒批、奇虎360等一批优质大数据企业入驻。
智能制造迎来突破,绿色制造取得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市以技术改造为抓手,以高端、智能、绿色为主攻方向,推进工业企业智造能力不断提升。一方面,大规模、高水平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五年来,我市实施省级技改投资导向计划项目1711个,完成技改投资2710.77亿元,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9.3%。芜湖中集瑞江罐车智能喷涂项目、新兴铸管球磨铸管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另一方面,我市以重点企业智能化改造为切入点,提高重点行业智能化示范作用,加快机器换人和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示范。“十三五”期间全市认定市级智能工厂16个、市级数字化车间61个;获评省级智能工厂10个,省级数字化车间43个,获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个。美的厨卫、格力电器、奇瑞新能源、玮湃电子等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投产见效。
在推动智能化的同时,我市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通过示范引领、存量改造、增量优化、强化监管等一系列举措,狠抓“绿色制造示范培育+项目建设”。截至201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超额完成“十三五”期间下降25%的预期目标。华谊化工进入国家“水效领跑者”名单,实现全省零突破。全市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4家、省级绿色工厂21家。奇瑞新能源的“新能源汽车全铝车身绿色设计平台建设”项目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
企业服务升级,民营经济走向新繁荣
“十三五”期间,在“民营经济35条”等高含金量政策举措支持下,我市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发展环境全面改善,市场活力得到释放。2019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58.21亿元,截至2019年12月,全市民营企业数量87257户,同比增长16.84%。预计2020年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65.4%以上,比2019年提高0.2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考核连续5年位于全省第二。
与此同时,我市企业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我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企业服务工作机制,线上企业服务平台——“芜湖易企网”升级上线,线下实体服务大厅——市企业服务中心启动运营。以“纾困、惠企、赋能”为主线,我市创新性地建立了市企业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围绕金融、技术、人才、政策等主题举办了296期“易企网+”系列活动,参与企业2.2万户次,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近30万人次。我市还出台了《芜湖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牵头开展各类涉企培训活动177场,受训人数近1.23万人次。兑付市级工业奖补资金12.20亿元,全市864家企业获得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设备补贴等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