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利益挂心头,一枝一叶总关情。2023年以来,芜湖财政坚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七有”上持续发力,民生投入始终保持在财政支出八成以上。财政“账本”的背后,折射的是一座城市的民生温度。
在皖江云众创空间(以下简称“皖江云”)的“徽印影视”,几名年轻人正兴致勃勃地商讨着最新拍摄的影视作品。年轻的团队、年轻的负责人,让整个创业团队活力满满。
“目前,我们申请了场地的入住减免以及水电补贴等,这些优惠政策降低了创业成本,给了我们信心。”作为公司的负责人,28岁的郭子薇告诉记者,一系列财政政策的精准扶持,为公司的成长发展免除了诸多后顾之忧,她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年的运营成本大约7万元左右,经过政府补贴后节省近4万元,这让我们有更多的资金购买机器。”
在皖江云,像“徽印”这样的公司还有很多。目前,皖江云累计孵化项目近600余家,带动就业创业6000余人,平均每年享受财政扶持资金200万元左右。“为了解决创业者的资金困难,我们一是畅通渠道,把创业者享受到的政策落到实处;二是搭建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标准、规范的融资产品。”皖江云总经理郑先生表示,财政“真金白银”的扶持不仅对创业者是雪中送炭,也利于平台积聚人气。
就业扬帆,政策护航。2023年芜湖财政深入实施积极的财政就业政策,全年筹集就业资金超3亿元,在严格落实减负稳岗政策、全力支持打造“创业芜优”之城、深入推进技工强市建设、创新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四方面发力,稳住市场主体、促进就业创业。
在芜湖恒悦长者照护中心,78岁的李奶奶对工作人员的照顾陪伴直竖大拇指。2023年5月,她入住照护中心,半年来,她适应得很好,与照顾她的年轻姑娘们相处得宛如亲人。
“我们是一个嵌入式的养老机构综合体,集机构、社区、居家于一体,政府财政给予了机构运营补贴、社区养老服务站补贴、居家补贴、老年助餐补贴,一年大概20万元。”院长助理盛丽告诉记者。
财政“大账”有力度,民生“细账”有温度。除就业、养老等关键领域外,芜湖财政在其他民生领域同样不遗余力,以遒劲之力写好“暖”字。
在教育医疗领域,我市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学前教育普及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去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机构,促进托育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呵护婴幼儿健康成长。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推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支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安徽医院成功申报获批国家精神卫生区域医疗中心项目。
我市把社会救助作为基本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坚决扛牢财政保障责任,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切实保障好基本生活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专项社会救助的资金需求,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同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统筹改善群众住房条件。